大学教育与人生发展

约 2935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转载:读书的Harry-这些思维正在断送你的大学4年

  正如我在《原则》的阅读笔记中所写,时刻质疑。对于质疑我的要求见文末。

我的质疑与思考

Q:他是否沦为标题党?

A:是的。

Q:他视频中的内容正确与否?

A:正确,正确的原因是与我的思想相符。另外,他花大篇幅陈述原因,此部分是否是“竞争性真相”,有待商榷,且需要回头看视频。

Q:与我的思维相符就是正确的,那怎么判断我的思维是正确的?在此情境下,我的想法是因成绩低迷而产生的自我宽慰甚至是逃避,还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A:在此情境下,我认为可以排除“因成绩低迷而产生的自我宽慰甚至是逃避”这一原因。原因是事实是主修课程绩点未尘埃落定。也有可能是上午C实验考成绩落后之后的宽慰?可能性较小,因为该想法早已有之。

Q:我的秋冬学期通识课程的选择,真正遵从内心,但是为什么到了翘课的地步?

A:周围学长的思想灌输:我的学习是靠谁?我的能力提升是靠谁?学长的经验固然正确,但是应该批判性接受。

思考中未解决的问题

  1. 与我的思维相符就是正确的,那怎么判断我的思维是正确的?

  2. 怎样判断一个想法是不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可以看到,评论区亦是褒贬不一,

评论区-赞同者1-黑龙江大学学生

在实验室一遍擦键盘,一边看这个视频,感觉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

我本人从来没有走过弯路,从来没在大学纠结过选择,我的大学志愿是自己报的,当时可以百分百确定被录取,然后就去参加了实验室,很荣幸的是凭借以前积累的技术知识,我提前加入了实验室(遥遥领先100%的大学生)。虽然说这个实验室不是非常的好,但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后来进入了校园适应了大学生活,我尝试找一些工作搞一些钱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各种代码,写各种硬件),于是开始充实自己的简历,在大一下找到了一份稳定持久的小兼职(一个月5000左右),而这让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别人传授的。

再后来(接近一年来)我通过前实验室的朋友加入了研究生实验室,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了所有人的关注,在这里我得到了丰富的资源学习研究。在最近以一己之力用三天时间实现了仅自己的一篇IEEE(Q3,且已经投递)这段评论中我从未提及我的成绩,因为过于痴迷这些内容,我曾连续翘课两个月,导致我以57分的优异成绩挂科,但是我感觉在这场学徒生涯中,我并不是一个跟风者,而是领导者,我很高兴自己在不断地取舍中进步,在此为2026年毕业的我献上祝福!

评论区-赞同者2

我的几点感悟,与诸君分享:

1.如今的大学,与其说是培养人才的象牙塔,不如说是将一群刚成年的年轻人集中起来管理的“托儿所plus”

2.时间与精力有限,如果我们想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就必须与大学那些不合理的安排划清界限,为自己留下一些真正的学习时间与成长空间。

3.大学的老师授课与教材编排大多数都是完成指标的产物,老师不会把大部分精力留给我们本科生,教材也是相互传抄数代的畸形产物,它们充其量只是个敲门砖而已,如果想精进,我们就必须靠自学,学习自己领域大佬自己著的书。

4.大环境是那样,但是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时时思考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投入行业一线,那就要把大头精力放在培养一线的硬实力,而不是为了几张毫不相干的白纸。

5.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最佳道路。

6.世界广阔,我们渺小。不要让自己局限于大学和同学,多去看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书,多去看一看真实的世界,多去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

“想象另一种可能”——理想国

评论区-赞同者3

作为计算机出身,我认为博主讲得是十分正确,每天盯着理论考试卷分数卷绩点,乖乖听课,拿奖学金,打校内等没什么知名度的比赛,如果不是想保研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全勤认真听讲那波人反而过得最惨,很多人是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才去随大流考公考研。而有实力的一部分从大一开始做项目内卷刷题的学生,早已提前实习然后校招拿offer了,而且实习薪资都有1w了,应届20 30k以上的还是很多人的。很多二本学生没啥学历依旧可以通过卷编程技术+实习经历跑赢那些双一流+获奖多却不会做项目的学生。视频里有句话说得很对,抛开学历奖项证书绩点这些东西,你能留下什么。而自学与企业相挂钩的求职技能正是很重要的一点。

评论区-反对者1

说实话,培养自己本身的硬实力做好人生的规划跟保持好高的绩点完成好纸面学习之间有任何冲突关系吗?优秀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很好,高的绩点也会给自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路,大学本身就是要学习的,如果你硬要把一者排在一者之上多少有点误导人的意思,不要把硬实力更重要找到人生热爱更重要当作不去学好课内课程纸面知识的借口。

评论区-反对者2

怎么说呢,你批判大学不是你预想中的“圣地”,但你批判的这些东西在社会上也有甚至更严重,所以感觉你对大学的批判和你给出的解决方向是两个事情[喜极而泣]

举例你批判的问题:

1️⃣学生会敬酒和虚假情感 表面功夫 人情世故等

2️⃣A、B竞争奖学金的故事及,“制造稀缺、鼓励竞争、打压对手”(事实上社会更是这样的)

3️⃣没有追求自己真正的热爱

4️⃣能力至上变为资质至上(资质是社会对能力的抽象,学校中的资质是成绩和奖金;社会中的资质是职称、地位、金钱,后者异化更加严重)

简而言之,从学生会的小打小闹到社会上的竞争,从成绩➡️奖项➡️资质➡️商业价值➡️资本,你批判前几个过程,但是按你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跳到了更后面的阶段。

大学教育有问题是共识,大学有你提出的那些问题也是共识,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你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好像是两回事。我对解决方案的立场和你不一样,但是就算按你的立场,鼓励社会化,则提出大学在这方面的问题就好了,没必要强调大学不够“学术殿堂”[OK]

评论区-辨证者1

视频是有些片面的,它可以作为迷茫的你的一颗安心药,但是请先明白这个视频的目的是什么,你可以在这个视频里学到什么,它有优秀的文案,剪辑节奏,音乐,讲诉方式,精准找到社会热点等等,你都可以从中学习,至于视频给出的观点并不是绝对,请以辩证的方式来看待并多加思考和实践,实践带来的反馈才是真实的。

评论区-辩证者2

1、视频有价值的地方:尝试点醒大学生和准大学生早点接触和认清社会运转模式,摆脱学校评价体系

2、视频无价值的地方:散播了恐惧,可能因个人阅历等影响,给出的方案不具有普遍实操性

3、社会本质是统治与被统治,资源分配与被分配,主流价值观本来就不是看个人的硬实力强弱,北大毕业生竞争小学老师岗位并不说明什么问题,背后有无能划分阶级的家族或人脉背景等资源,才会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间接决定个人能够分配到多少社会资源,如果你认为能靠个人硬实力决定命运走向,很大概率是被社会造神宣传洗脑,或忽视了自己所知成功案例的其他影响因素,历来能否比他人活得更好就没有固定模版,不要简单用否定了一种体系就转而给出一套体系作为引导年轻人的答案,这个社会的年轻人缺少引路人,但真正的引路人也不好当。

  • 大学高中化

  • 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的实用性

  • 卷绩点,保研、奖学金

  • 老师的作用小,上课念PPT

  • 酒桌文化

  • 博主:自学和创业赚钱

  • 奖学金纠纷:互相打压

  • 低效活动占满时间

  • 人际关系

  • 资质至上 or 能力至上

  • 给分高而非心之所向

  • 自学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

  • 培养无需传统教育提升的硬实力

  • 遇到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实践——解决问题

  • 大学时候赚钱

  • 志向重要,每天朝着目标努力

  • 多尝试其他事情,发现不同的方向

  • 学知识:自学,复习考试范围

  • 接触社会

  • 学生活动的评级不正确!

他的总结

着重培养个人硬实力,多实践

发现更多可能,拓宽信息源

学会自学,提高效率

别为了读书而读书

分专业,分人,每个专业不同,每个人的未来不会重合。

关于我自己:

  • 长文本快速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缺失。

    希望做到在看完视频之后脑中快速生成其框架,避免翻工。

  • 质疑能力有待提升。

    希望大脑随时高速运转,时刻产生质疑。

    可以在思考结束后简单记录思考过程(下一条解决方案亦如此)。

  • 避免将所有的思考呈现在纸面上才能进行思考的习惯,因为有这个习惯才产生了这些文字……

    大脑的运转;《邓小平时代》中对小平同志的刻画。

颜色主题调整